logo
  • 首      页
  • 公司简介
  • 苏富比(北京)
  • 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
  • 亚洲拍卖及展售会
  • 视频资讯
  • 竞拍须知
  • 征集邀请
  • 联系我们
首页 > 环球动态 > 香港蘇富比将于春季拍卖期间4月1至6日展出被视为「英国齐白石」的现代英国艺术家史丹利.史宾莎(Stanley Spencer)之油画作品《明十三陵》(Ming Tombs)

香港蘇富比将于春季拍卖期间4月1至6日
展出被视为「英国齐白石」的现代英国艺术家
史丹利.史宾莎(Stanley Spencer)之油画作品
《明十三陵》(Ming Tombs)

-- 创作于1954年一个获周恩来邀请来华探访之
英国文化代表团之旅,鲜为人知 --

-- 画作来自市场难得一见的二十世纪英国艺术珍藏──
「依维尔及佛罗斯特珍藏」(The Evill / Frost Collection)--
-- 将于6月15日晚上在伦敦苏富比拍卖 -

伦敦,2011年3月29日   2011年4月1日至6日起间,香港蘇富比将展出一幅罕见的英国油画作品,为一次鲜为人知的英国代表团出使中国之旅,揭开神秘面纱──时为1954年,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之第五年,早于美国尼克逊总统著名的1972年访华活动之前,于中国被视为「英国齐白石」的英国艺术家史丹利.史宾莎(Stanley Spencer),绘画出此幅别具历史意义的《明十三陵》(Ming Tombs;估价8万至12万英镑/100万至150万港元*);其来自「依维尔及佛罗斯特珍藏」(The Evill / Frost Collection)二十世纪英国艺术,市场难得一见。本单一藏家珍藏拍卖将分成三个部分举行,并于6月15日晚上在伦敦蘇富比掀起序幕。

这无可比拟的现代英国艺术珍藏,涵盖了多位举足轻重的现代大师作品,包括史宾莎最重要的作品,也是市场上史无前例、最庞大的史宾莎作品珍藏,当中正包括上述在1954年获周恩来邀请到来华期间创作的《明十三陵》;在这次别具开创意义的旅程中,史宾莎被其中国东道主视为「英国齐白石」。

蘇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(Patti Wong)指:「位于北京郊外的十五世纪明代帝皇陵墓(广称「明十三陵」),是中国最宏伟、最具历史意义的古迹之一,也是我最爱之一。当我知道《明十三陵》是史宾莎在1954年,即新中国刚成立五年后探访北京期间创作时,我感到特别的激动。对于这位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小镇葛咸(Cookham)的艺术家来说,在那个年代老远跑到中国,一定感到目瞪口呆。同样令我着迷的,是原来史宾莎是获周恩来的邀请,作为英国代表团一员来到中国,意即他比尼克逊总统及其1972年的代表团更早访华。因此,史宾莎的这幅作品,委实象征了新中国与西方开展关系的最早时刻。」

本估价超越1,200万英镑的「依维尔及佛罗斯特珍藏」拍卖中还包括卢西恩.佛洛伊德(Lucian Freud)、享利.摩尔(Henry Moore)、芭芭拉.赫普沃斯(Barbara Hepworth)、嘉咸.苏德兰(Graham Sutherland)、爱德华.布拉(Edward Burra)及帕特.希昂(Patrick Heron)等二十世纪英国大师之艺术作品,此外还有家具和瓷器,由昂诺‧佛罗斯特(Honor Frost)的资产执行人决定把收益用于与海洋考古学相关的慈善用途。


史丹利.史宾莎的1954年中国之旅
史丹利.史宾莎(1891-1959)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国艺术家之一,他长期隐居于葛咸这英国小镇——也就是其家乡;1954年9月获北京政府邀请探访中国,实在是非同小可的大事。同行的代表团成员都是英国各界的显赫人物,包括前首相艾德礼(Clement Atlee),以及科学家、艺术家、建筑师、作家等,而史宾莎就以英国艺术及科学界身分被邀访华。

中国东道主热烈欢迎史宾莎,并视之为巨匠,与齐白石齐名,称他为「英国齐白石」;史宾莎当然感到非常荣幸,因他早已拜访过这位国画大师,对其无比钦佩。故此,当其他代表团成员外出搜购丝绸及其他纪念品时,史宾莎却将他的中国钞票花在齐白石的三幅画作上,并随即寄回其老家葛咸。

代表团抵达北京的第一周四出观光,大家都为中国的古迹遗址而着迷。其中一日的行程是各人先戴上抵御沙尘的口罩,然后乘车开往长城;在赞叹过蜿蜒起伏的城墙景致后,一行人就来到明十三陵。有成员如此形容:「群山环抱的十三陵,或许是我在中国见过最宏伟的建筑群。」史宾莎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声称:「昨天看到最宏伟的还是明十三陵,我个人特别钟爱两旁并排的石兽。噢,实在太美妙了。」史宾莎的《明十三陵》就是这样被这份触动而创作出来的。虽然史宾莎在这次中国旅途上绘画了不少人像画,但只有两幅油画包括此幅《明十三陵》是身处现场绘画的。另一幅《大臣的明陵,北京》(The Minister’s Ming Tombs, Peking)在2008年被英国政府纳入为其艺术珍藏(Government Art Collection)当中,并在2008年奥运期间暂借展示于北京英国大使官邸里。

史宾莎的中国之行当中,当然不能不提那历史性的会面,就是周恩来在其官邸欢迎英国代表团。周恩来期待的是未来共同合作,希望两个世界体系增进沟通,而不是持续地进行意识形态之争,他满有喻意地致词:「我们是刚认识的友人,但也可成为老朋友。」其后,他邀请代表团成员分享各人对中国的印象,以及对如何实践中英文化交流提出意见。史宾莎首先打破代表团的沉默,开腔回应。在传闻中,他说的话有好几个版本,而据其弟弟所说,史宾莎亲切地回应周恩来声称中国人是个「热爱家园的民族」:「我也是……只有中国才能把我从葛咸抓出来。」对于周恩来提到的「新中国」的评价,史宾莎则说:「是的……我们该好好认识新中国,而新中国亦应该对葛咸有更多了解。来到中国,我感到宾至如归,或许是因为葛咸仿佛就在不远处。」虽然代表团成员未必能感同身受,但周恩来明显表示惬意。

**以上有关史宾莎中国之旅所引述的资料,已获Patrick Wright先生授权转载,择自其《Passport to Peking: A Very British Mission to Mao’s China》一书(牛津大学出版社)。

伟尔佛列特依维尔(Wilfrid Evill)及昂诺佛罗斯特(Honor Frost

本拍卖之油画和雕塑于1925年至1960年间由伟尔佛列特‧依维尔收藏,其后由昂诺‧佛罗斯特悉心保存,成为当今收藏家窥看历史的一块窗口,而今次可能是唯一的机会,让收藏家搜罗如此上乘之珍品。这次拍卖,聚合了部分英国最顶尖的艺术家于二次大战前后的作品,展示他们不一样的视野与才华

和难得的艺术藏品留给其承继人昂诺‧佛罗斯特。佛罗斯特这位与众不同的女士最为人所知的,该就是她在研究海洋考古学上的成就。

更多即将在香港展出之精选藏品

史丹利.史宾莎(1891-1959)
《太阳花和狗的祭礼》(Sunflower and Dog Worship)
1937年作,油画画布,70.5 x 107.5厘米
估价100万至150万英镑/1,263万至1,894万港元
本幅作于1937年,是史宾莎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品之一,表达画家的大同世界观——人类和动植物是并存一体的。这幅作品在1937年展出两小时后即被小说家休.沃波尔(Sir Hugh Walpole)爵士买下,依维尔为此感到失落,直至七年后才从沃波尔手上以100英磅购入,现估价为100万至150万英镑。


享利.摩尔(Henry Moore;1898-1986)
《束卷毛线的女人》(Women Winding Wool)
1794年作,铅笔、蜡笔、颜色炭笔、水彩及树胶颜料,
39.5 x 49厘米
估价20万至30万英镑/253万至379万港元

享利.摩尔是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,作品源自艺术家对人体的超乎想象,描绘或雕塑人体多变无穷的抽象形态。这幅素描展示摩尔将日常生活的景象与古典雕塑及神话结合,同时亦展示他钟爱于形体的互玩,这特点可见于摩尔同一时期的家庭群像雕塑系列(Family Group)中。



帕特.希昂(Patrick Heron;1920-1999)
《窗前蓝桌: 1954》,1954年作
油画画布,102 x 127厘米
估价25万至35万英镑/316万至442万港元

《窗前蓝桌: 1954》是英国画家、作家及设计师帕特.希昂的早期重要作品,展示希昂对立体派艺术家如乔治.布拉克(Georges Braque)的钟爱,同时展示其在画布上的多样技巧:炭枝混合书法式素描,然后把玩色块,让其融和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。
*估价不包括买家佣金

图片备索|新闻稿可于sothebys.com 下载

 

编辑垂注
(一)史丹利.史宾莎之最新个人拍卖纪录是《我和希尔达在彭德街》(Hilda and I at Pond Street)──2010年12月于伦敦蘇富比以逾143万英镑售出。

(二)「依维尔及佛罗斯特珍藏」将于以下地点巡回展出:
香港       :2011年4月1至6日(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展览廰五 ,香港湾仔博览道一号)
旧金山   :2011年4月13至14日
芝加哥   :2011年4月19至20日
纽约       :2011年4月29日至5月3日
伦敦       :2011年3月24至28日/6月9至14日

(二)「依维尔及佛罗斯特珍藏」拍卖资料:
伦敦蘇富比
第一部分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晚间拍卖会──2011年6月15日

第二及第三部分  :日间拍卖会──2011年6月16日